English

让质量监督发挥更大威慑作用

1998-02-07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吕贤如 我有话说

49名厂长因质量问题被免职,说明没有质量意识就没有资格当厂长。除此之外,在当前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前,这一举措还有哪些现实意义?记者就此走访了国家技术监督局。

话题是从实施因质量问题而免职的历程开始的,国家技术监督局有关人士介绍———

这是一个必须的选择

49名厂长因质量问题被免职的依据,是1986年就颁布的《国家监督抽查产品质量的若干规定》和1992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质量工作的决定》,实施中一度中断多年,为什么?因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逐步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直到这时,这一做法才真正在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达成共识。

1995年山西防爆电机厂厂长因三相异步电动机两次抽查不合格被免职。以此为契机,举步维艰的“质量不合格可免去厂长职务”的落实执行工作出现良好转机。

一些地区和企业行动早、力度大,比如,上海早在1995年6月就免去了产品质量抽查连续两次不合格的8家企业的厂长职务。几年前上海市的一位负责人曾经说,质量问题对上海来讲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上海所需的能源和原材料要从各地运来,而上海劳动力的成本也很高,平均工资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样导致成本很高,生产出来的产品缺乏竞争力,如果上海产品没有高质量,没有好性能和多品种,很快就会从国内市场上被挤出去,上海产品要进入国内其他地区,要靠质量,要进入国际市场,更要靠质量,即使过去的名牌产品也不例外。

一些地区、企业是从亲身经历中认识到这点的。河南开封标准件厂是一家有着30多年历史的国有企业,1995年因广泛用于桥梁、机床上的高强度螺栓在抽查中连续两次不合格,原厂长被免职。新班子上任后,经过3个多月的质量整顿和技术会诊,解决了制约产品质量的重要难题,其产品顺利通过1996年的抽查,其经济效益也连年增长,走上了良性的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

尽管目前这项工作在全国范围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在一些地区、企业仍存在种种问题。有些地方领导接到技术监督部门的“免职”建议后,千方百计为有关厂长护短、辩解,甚至登门说情。一些产品质量不合格的企业厂长仍能易位作官。而私营企业则是难以触及的死角。按规定,质量抽查不合格的私营企业应吊销其营业执照,但往往是这边刚刚吊销了营业执照,那边该企业又改换名称重新登场,法人、设备、产品等一切照旧。

让质量监督发挥更大威慑作用

国家技术监督局监督管理司有关负责人认为,上述问题的出现,与当前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特殊时期有关。因而现阶段更需加强国家对产品质量的监管,充分发挥质量监督的威慑作用。

这位人士分析说,按说,在市场经济下,质量是产品的生命,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甚至可以说,质量是一个地方经济的生命,遵循优胜劣汰的规律,质量的影响力是客观存在的,无须人为干预。

但是,当前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市场机制还不健全,管理体制还不完善,市场管理不严,监督不力,导致质量行为不规范,“优难胜劣不汰”的现象相当严重,同时,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尚未形成,一些地方利用行政手段巧立名目,人为割裂市场、保护落后,甚至对以次充好、制假售假者采取放任支持态度,而一些企业和个人靠不正当竞争和不公平竞争去谋取市场份额,严重损害了正常的经济秩序。

“让质量监督发挥更大威慑作用”的课题因此提出。国家技术监督部门依法加大了对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的后处理力度,并追究产品质量不合格企业领导人的责任,建议免去49名厂长的职务并得到实施,意在对不重视产品质量的厂长猛击一掌,形成一种压力和动力,帮促企业奋起直追。

新形势下看质量与质量监督

让质量监督发挥更大威慑作用,进而促使质量充分发挥其影响力,在当前的新形势下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实,当柯达、富士与乐凯胶卷争夺中国市场的时候,当沃尔玛进军中国市场的时候……中国的有关企业已逐步感受了“洋”产品质量的威胁,质量的影响力此时得到了正常展示。

国家技术监督局局长李传卿对此作了全面概括。他说,从国内市场看,近年来国外品牌大举进入我国市场,一方面适应了我国质量需求上升的趋势,另一方面也对我国产品形成了很大冲击,尤其是机械装备、计算机、通讯器材、医药、家电、化妆品等国内行业原有的一些知名品牌受到强有力的挑战。从出口看,当前我国出口商品总量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即外贸依赖度已达35.4%,但高市场占有率的产品不多,要提高国际竞争力,就必须坚持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战略。从世界市场竞争形势看,近年来经济发达国家把商品质量和服务质量作为国际市场取胜的关键,一些新兴的工业化国家也把质量作为带动本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在这种形势下,我国出口贸易依靠价格优势参与竞争将受到越来越大的限制,必须加快转变数量型增长方式,尽快提高出口商品的质量、性能和档次,创立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品牌。因此,国务院在1996年底颁布了《质量振兴纲要》,提出了全面提高我国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的目标和任务。

有关人士认为,面对东南亚的金融风险和加入世贸组织的形势,尤其需要在质量上下功夫。只有质量上去了,才能在某些国家货币贬值、成本下降的竞争环境下,保持自己产品的竞争力,才能在一旦加入世贸组织后,立于不败之地。

就质量监督来说,这位人士介绍,在宏观调控中,国家加强对产品质量监控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措施。以刚刚过去的一轮宏观调控为例,因为经济过热,往往只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要成功实现宏观调控,就必须加强质量监控,而随着宏观调控目标的逐步实现,产品质量水平也在逐步上升。比如,用于房屋建筑的螺丝钢筋质量,在1993年经济过热时一度下降到19.6%,而同类产品质量在1995年上升到95.9%,在1997年上升到100%。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